全球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,營商環境的衡量指標也有了新的視角。今年,世界銀行推出新的營商環境概念體系(BEE)。不同于原DB評價體系,BEE初步考慮包括企業準入、獲取經營場所、市政公用服務接入、雇傭勞工、金融服務、國際貿易、納稅、解決糾紛、促進市場競爭和辦理破產等領域。
以上世行新評價體系的新要求和新特點,為陜西自貿試驗區營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營商環境指明了新方向。
近日,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功能區首筆高新技術和“專精特新”跨境融資便利化離岸直貸業務順利落地——陜西三毅有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、陜西凝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獲得金額為135萬美元、65萬美元的融資,便是最好的例證。
進入“十四五”以來,陜西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實力為根本,努力打造“創新鏈、人才鏈、金融鏈、產業鏈”融合發展生態,搶占未來產業先機,構建創新經濟高地。
發揮制度創新優勢,陜西自貿試驗區金融支持對外開放和科技發展力度不斷加大:“通絲路”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在全國復制推廣,開展全國首例國際保理美元融資業務,建成全國首家硬科技支行,打造科技金融超市等融資平臺。
在人才環境方面,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實施人才強市戰略,以“人才政策包”為抓手,通過建立高層次人才評價體系、建設“西安青年人才驛站”、打造校地融合平臺,強化人才鏈對產業鏈、創新鏈的核心支撐。
今年以來,“西安青年人才驛站”線上線下累計入站人數近4萬人,發放補貼3119.22余萬元。累計建設市級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、示范高校和新型研發機構84家,院士專家工作站102家,市級博士后創新基地56家,有效促進“城校企”三方互利共贏。
大膽試、大膽闖、自主改,“試驗田”里結碩果。西安高新功能區已經逐步形成以光電子信息、汽車、智能制造、生物醫藥、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優勢主導產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,成為陜西市場主體最集中的區域。
今年,西安高新區功能區進一步探索“寬準入、促準營、快審批、優服務、暢退出”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新模式。目前區內已實現開辦企業全流程3小時辦結,“0.5個工作日”辦結率達到85%以上,“全程電子化”登記企業占全區注冊總量90%以上;政府投資類和社會投資類項目審批時間分別由90個、50個工作日壓縮至60個、35個工作日。
讓企業以最快速度參與市場競爭的同時,西安經開功能區“信用+”審批、監管、金融服務機制讓企業信用資產轉化為企業生產力。“信用+秒批+告知承諾+容缺受理”審批服務實現信用應用場景百余個,累計減少材料、流程三分之一以上。“信易貸”“首信貸”等金融產品矩陣,為市場主體營造更加便捷的融資環境,市場主體增速保持在20%以上。
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,信用經濟必須是法治經濟。日前,陜西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商事法律服務平臺正式上線。平臺匯聚公共法律服務、公證、司法鑒定、仲裁、人民調解等各類人才,覆蓋法律查明、政策法規、咨詢預約等法律服務事務全鏈條,聯動實體平臺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,打造全功能、全時空、綜合性商事法律服務平臺。
統計顯示,陜西自貿試驗區聚焦“絲路自貿區”“科創自貿區”“農業自貿區”“會展自貿區”建設已形成創新案例680項,32項在全國復制推廣,83項在全省復制推廣,打造了“通絲路”“跨境電商綜合服務”“能源類特色供應鏈合作”等20多個功能性平臺。
從涉企公共服務的品質提升,到企業生命周期的全鏈條服務,一系列改革迭代讓市場主體充分感受到真切的獲得感,成為陜西打造全球企業投資熱土的生動注腳。
截至目前,陜西自貿試驗區內累計新設企業85072家,其中,外資企業904家,新增注冊資本1.13萬億元,以不足全省1/1700的土地面積,創造了全省70%的進出口貿易額,吸引了全省3/5的外資投商企外商投資企業,實際利用外資占到全省的40%。